三個簡單方法幫你從自我厭惡走向自我開放

可以保證的是在追求自我、愛上自己這條路上,我們沒有前任。一旦接納,便是永恒。

上周末,我去看了備受矚目的電影《后來的我們》。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陌生男女在火車上相遇,并在十年間經(jīng)歷了種種波折和變化。觀影過程中,我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么方小曉沒有逆襲呢?

故事發(fā)生在2007-2018年的北京,這10年是北京巨變的十年,對于北漂的80后來說,處處都是機會。但是十年后,林見清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而方小曉卻還是住在單間租房里,過著單身且迷茫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思考:她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為什么那個敢闖敢拼的方小曉不見了?

人類行為背后都有心理性動機。雖然表現(xiàn)方式多樣化,但動機依然不變。即使方小曉深愛林見清愿意為他付出一切,但她因為一次失戀就一蹶不振也讓人費解。

電影結尾時,林見清的父親給方小曉寫了一封信,并告訴她,在他心里她永遠是家人。這暗示著方小曉渴望家庭溫暖而非成功,并且是一個愛而不得的理想主義者。

然而,在我的看法中,這并不應該成為標準答案。相反地,電影通過放大方小曉迷茫感情來強調北漂男女刻板印象,并提醒我們格局對于人生成功至關重要。

格局指一個人對事物所處位置(時間和空間)及未來變化認知程度。格局大的人對事物認知范圍更廣泛。盡管方小曉一直在努力拼搏尋求突破口,但她所做之事始終只是街邊擺攤、商店打雜、路邊發(fā)傳單等雜活。與學歷更高、眼界更開闊的林見清相比,她顯得格局太小。

他們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源于彼此眼界和格局致命性不同。當他們初次相遇時,如果現(xiàn)實打擊到他們面前時——林見清會打回去以保全自尊心;而當時可笑輕浮又充滿希望向往未來卻無所作為地等待著命運安排好未來前景時——方小曉會笑嘻嘻地躲開。

從根本上說,林見清渴望成為一個更圓滑、更世故、更具有高情商的人;而方小曉則帶有社交面具并善于控制自己,好像注重公眾自我覺知,實際上卻注重內在自我覺知。

當初林見清和方小曉開始交往時,對于前者來說,這段感情只是無數(shù)段戀愛史中最新加入其中;而對于后者,這段感情則承載著太多期待與夢想.分手后,林見清可以很快進入下一段感情;但是方小曉卻沉浸在這段感情里.多年以后再次遇到林見清時,她偷偷戴上耳環(huán),渴望與對方重溫舊夢.

這涉及到心理學中自我的重建問題.自我分為內在自我覺知和公眾自我覺知.前者指個體對其內部特征和感受進行評價;后者指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評價.格局太小的人過度關注內在自我覺知,忽視與公眾自我覺知之間聯(lián)系.

由此可得出三種方法提高自我的認識水平:

1.建立積極健康的自我圖式

2.提高控制性社會認知水平

3.減少消極的自戀/自卑情結

最終,在電影結束時分手場景中,“再見”道出了兩個角色各走各路成長經(jīng)歷。“我們”已不存在,“后來”的“我們”將重新定義新意義。

總之,在追求真正意義上成長道路上接納真實自我的同時也能牽手成功并成長壯大!
文章申明:本文章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渠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文章評價
登錄后可以評論
立即登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