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內沉默的“英雄”,它默默承擔著解毒、代謝、儲存能量等重要功能,卻常常被我們忽視。然而,肝炎的悄然來襲,卻可能讓這顆“英雄”的肝臟陷入危機。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這一天,我們不僅要關注肝炎這一全球性健康問題,更要深入了解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傳播途徑以及日常飲食注意事項,從而更好地守護肝臟健康,遠離疾病的威脅。
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因疾病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也有許多共同的癥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
(1)乏力、疲勞:患者時常會感到全身無力,容易疲勞。
(2)食欲減退、惡心、厭油: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尤其對油膩食物感到厭惡。
(3)黃疸:皮膚和眼白發(fā)黃,這是由于我們的肝臟功能受損,膽紅素代謝異常所致。
(4)肝區(qū)不適或疼痛: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右上腹肝區(qū)隱痛或脹痛。
(5)其他癥狀:如尿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發(fā)熱等。
對于重型肝炎,還可能出現(xiàn)神志不清、嗜睡等嚴重癥狀。
肝炎的“殺傷力”不僅在于對肝臟的損害,更在于其多樣的傳播方式——不同類型的肝炎“各有招數(shù)”,悄悄潛入人體。摸清它們的傳播路徑,才能精準設防,讓病毒無縫可鉆。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通過被污染的食物、水或餐具然后進入人體。
高危因素:食用未煮熟的貝類等水產品、飲用被污染的水。
傳播途徑:疾病主要是通過血液、母嬰和性傳播。
血液傳播:包括輸血、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頭等。
母嬰傳播: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母親在分娩時可能將病毒傳給新生兒。
性傳播:與感染者發(fā)生無保護性行為。
醫(yī)源性傳播: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如紋身、穿耳洞等。
日常生活接觸: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辦公用品等等)是不會傳播乙肝或丙肝的。
看清了肝炎的傳播“套路”,我們就能有的放矢:管好嘴、守好血、做好防護,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別讓病毒有可乘之機,為肝臟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網”。
合理的飲食對于肝炎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飲食建議:
避免油膩、煎炸食物:這些食物不易消化,會加重肝臟負擔。
多吃蔬菜水果: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適量攝入優(yōu)質蛋白質:如魚、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肝細胞修復。
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避免過多的攝入糖和脂肪。
戒酒:酒精對肝臟有直接毒性作用,會加重肝損傷,需戒酒。
戒煙:煙中的有害物質也會對肝臟造成損害。
忌食辛辣食物:如韭菜、辣椒等。
避免食用生硬、帶刺或帶骨的肉類: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以免損傷食管或胃內靜脈曲張。
避免食用方便食品:這些食品可能含有防腐劑、色素等。
確保食物新鮮:避免食用變質或未煮熟的食物。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86718),使用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請自行替換